「迎 媽 祖」─ 典 故 說 明

(一) 緣起


(林智信「迎媽祖」工作實錄)

在台南縣歸仁鄉長大的我,童年時常到府城去看「迎媽祖」的遶街活動。從窮鄉僻壤趕到文化氣息濃郁的古都台南市,觀賞迎神賽會的熱鬧盛況;那威風凜凜、莊嚴高大且經化妝的眾神爺,一幕幕地一直映現在我幼稚的心靈裡。那藝閣與陣頭隨著播送著的牛犁歌、車鼓陣、桃花過渡等熟悉的民間曲調展開輕快的舞姿,在扭腰擺臀之際帶著幾許風騷情韻,雖滑稽又好笑,卻含有濃郁的鄉韻情愫,不斷的縈迴在我的腦海之中。長大之後,才知「媽祖」本名叫「林默娘」,因為救眾生苦厄,修苦行成正果而升天,常顯靈救助一些在海上遭受風浪侵襲受困的漁民,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

媽祖是一位海神,所以島上的民眾信奉媽祖的很多。由於我也姓林,與祂有共同的祖宗淵源,所以深受祂的懿行感召。加上台灣這塊島嶼,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日漸式微,民俗活動中所穿著的衣飾、道具,不復舊觀。一些古老的習俗禮儀多半以捨繁從簡,喪失傳統節慶的真實面貌。迎神賽會的活動表演,慶典的禮儀也在一切從簡聲中,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變成了只以燃放大量鞭炮或煙火來造聲勢,而抬神輿繞街道助威風的迎神賽會,外表看來盛況一時,其實已少有人知道這些儀式的典故與意義了。

基於上述原因,心想若不好好地將影響觀眾深遠的禮俗傳承下去,恐怕會因時光的流逝而消失。於是,在我四十歲那年,就已發願恭製「迎媽祖」版畫巨作,來保存台灣民俗文化精神,紀錄此間人民的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讓後代的子孫,能透過藝術作品的鑑賞,了解當時的生活背景,以及各種慶典活動的意義,進而保留優良的庶民文化。


(二) 特色


(「迎媽祖」版畫片段)

這幅大型版畫作品,是依據台灣文獻記載、傳說,以及幾十年來親自目睹觀察的心得。以民俗性紀錄與藝術性表達兩者合創而成。

全幅畫中沒有重覆的項目,畫面的構圖講求變化,線條的粗細、人物的聚散與強弱、起伏、律動等視覺效果都不敢掉以輕心;遠近的物像、人物採多視點技法來描畫,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在彩繪上,色彩不被物象所拘,以色層重疊,肌理變化,釀出質量感。彩筆所落之處自然、豪邁、不造作,並使具有拙樸感,氣韻生動中不滯色,使它有律動感;顏色的彩度上,則拋棄前人以淡墨著色的窠臼,創造出詮釋畫作的特殊風味;具有東方意味,突顯艷陽普照的南台灣民俗氣息。再加上台灣廟宇上五彩繽紛的彩瓷剪粘所呈現出諸多特色的感受,才落筆上彩,雖然彩度高些,卻帶點原始、民俗意味,這種色彩不但具有時代性並賦有生命力,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活潑畫面。


(三) 完 成 迎 媽 祖 後 的 省 思


(「迎媽祖」版畫片段)

在台灣,媽祖的信徒眾多,每逢媽祖誕辰之日,湧到廟裡拜拜的信徒絡繹不絕,全省各地成千上萬的人潮虔誠共聚,如癡如狂,即使在平時,媽祖廟依然香火鼎盛。百姓敬神的宗教信仰,具有淨化社會,安撫人心的作用。媽祖捨身濟世的精神,啟迪了世人為善棄惡之道。今天,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生活步調加快,人們的思想趨於多元化,其影響所及,使現今的廟會祭典,以不如往昔的具有傳承的考證,表演、遊行亦不如傳統形式精究。在這種時代變遷過程中,我以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來關懷民族文化精神的綿延,從民間信仰活動中去搜尋,整理固有的文化遺產,並創造出更完美的藝術作品,讓後代子孫能透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去尋求生命的根源,傳承屬於台灣的本土文化精神。 如今,這幅四百零八尺長的版畫作品,終於完成,陳列在國人面前,它完整地展示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媽祖信仰參與的熱忱。謹盼此幅兼具有藝術性、民俗性與宗教性的「迎媽祖之作」,能喚起海內外人士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