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信藝術創作理念摘錄

一、 林智信期望跨出藝術創作的圍籬,成為全方位的藝術創作家。

林智信說:「我以畢卡索為學習榜樣,不但要能刻、能畫,且要能雕、能塑。」

二、 林智信對藝術表現的態度是:將個人內心世界所思所感轉化成作品,所蘊含的是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追求理想的堅強信念。

正如林智信自己所說:「天生人人各有志向,在浩瀚萬象人間,大家應當要充分展現自己的職志所為,將生命中的「能限」發揮到淋漓盡致,奉獻給予國家社會,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我抱著這個想法,早已把藝術作為我終生探究以及追求創作為標的。我的人生已過大半,不因年紀已大對藝術創作有所懈怠,更是把握當下使勁地創作,逐步在呈現我的理想;把無形的意念,打造出有思維、智慧、感性的有形藝術作品,盼望永恆留存下來,為我一生的生命力紀錄,傳承給後代共賞。」

三、 林智信母親的含辛茹苦是激勵他將創作不輟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母的體貼關懷,耳提面命常令我感動不已。回想我在十六歲那年,家父突然過世,家中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家母一人備受生活的壓力與煎熬,一家大小僅靠七分薄田耕種收入和飼養豬隻販賣得來的金錢,勉強度日。每每想到當時的窮困處境,不免一陣眼紅鼻酸而熱淚盈眶啊!由於感念母親含辛茹苦,嘗盡酸楚仍無怨無悔,所以即使我工作再疲憊不堪,總是咬緊牙根不怠惰的繼續努力,希望換取一些成果來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及感銘大地孕育了我的藝術創作泉源。」

四、 1952年林智信以第一名成績初中畢業。學校本想免試保送他進入台南師範普通科,但林智信深知自己的興趣在於美術創作:

「後來就因為我志趣於美術,放棄保送台南師範普通科機會,而報考進入南師藝師科,慶幸導師張麟書老師,把精湛的木刻技法啟蒙予我,同時我從《豐年》雜誌編輯部中認識了楊英風先生,他當時主編該刊物,遠從台北南下到我鄉下歸仁住家,選上我的一些木刻作品刊載,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隨後我的木刻作品,還經常投稿刊登於南市青年、自由青年、中央日報、新生報等報刊雜誌上,從此木刻成了我藝術創作中的主軸。」

五、 林智信十八歲到二十歲就讀南師藝師科時學校只有素描、水彩、圖案、圖畫。

林智信說:「我現在所從事的木刻、版畫、油畫、雕塑、交趾陶、都不是南師所學,是紮實的繪畫根基,讓我自由自在發揮所好,成就各方面的藝術。記得在藝術概論課中學到:『偉大的藝術家要有三個概念─不要貪名,不要貪利,要堅持創作意念。』我今天有一點成就,歸功受到正確的師範教育,不重名利,而能持之以恆、努力創作。」

六、 師範畢業在台南縣關廟小學任教時期:

「我持續擔任美術老師,因為這個因緣所以才能讓我從未中斷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增長。我以教學相長提升了創作藝術精進並漸漸擴展我的創作領域,這是令我感到慶幸的事。」

七、 林智信抱著自我的一片天空,積極開拓藝術創作的領域,冀望能有新的境界:

「這十多年來我師法於國際藝術大師精神,不一定終其一生只局限於單一藝術創作。我將涉獵的領域擴展:目前油畫、版畫、雕塑、水墨、交趾燒都在我的創作之列。不但要能刻、能畫、且要能雕、能塑。」

八、 木刻版畫作品的精神內涵:

「我的木刻,還是堅持東方人有「刀刻」特殊潛能表現的特質;我的訴求是掌握鄉土,擁抱鄉情。刀路遒勁、刻痕的力道明確有力並展現拙樸美。賦以明朗的色彩,描繪人生多彩多姿的積極畫面,同時呈現出溫馨、光明、歡樂與喜悅,充分表達了農村怡然自得的神態而且是健康社會的畫面。」

九、 從事油畫創作的林智信也經常向好朋友們說:

「今世能成為一個藝術家是前是修來的福分,要更懂得知福惜幅,認真專注投入這份工作,才不致於辜負上天的恩寵。」

十、 對於油畫創作,林智信有了很好的體會,他說:

「我覺得要畫好一幅油畫確實很不容易,在創作過程中所遭受到的問題層出不窮,但我大膽地變化嘗試各種技法,就像置身在黑暗的洞穴中,尋找光明出口一樣、百轉千迴來領悟問題所在,走出個人獨特的表現面貌,增強創作信心。幾年前的一趟歐洲之旅,在維也納的皇宮外見識到人面獸身為一體的雕刻,這雕刻啟示人的成就,是要以人類的高智慧與強悍動物的大毅力相結合,才能臻於圓滿的境界。這樣的啟發,讓我篤定地相信過往執著努力的一切是值得安慰的。」

十一、 林智信的版畫創作理念:

「我的版畫創作不附和流行時尚與模式,秉持著自我既定的理念與原則;全心全意地開拓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和與眾不同的風貌。」

十二、 林智信認為,不管是版畫、油畫或其他的創作,都不能盲目跟隨西方人的創作觀念走,正如他自己的創作,是應該著眼於本土特色,然後再向外擴展:

「我秉持著『為人生而藝術』的理念,在作畫的態度上,不喜盲目追尋西方所謂『新潮』的影子,誰說西方人每一次一打個噴嚏,我們東方人就得跟隨著因應流行起感冒來,如果老朝著西方人的趨勢後面趕,如跟著人的後面影子走,只是自居落後的模仿者罷了。」

十三、 林智信雖秉持自我創作理念原則,但並沒有將自己限制在一種既定模式中,而是堅持取自別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他說:

「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自囿於既定的創作模式。雖然說堅持個人獨特的風格是很重要的,然而並非是故步自封,奉教條式一成不變;突破創新的宏觀智慧與鍥而不捨的堅強耐力,在嘗試中求經驗,隨時在經驗中求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超越昇華,務使作品在『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大原則下,能譜出一番高尚脫俗、精練圓熟的氣象來。」

十四、 關於創作的原則,林智信認為:

「一個好的藝術家,除了能在其創作中,表現具有某種時代性及個人性的意義外,更應該賦予作品具有淨化精神生命內涵及提升人類文化層次的理念,在作品中除了藝術性之外,還可感受它的智慧、潛能和生命力。」

十五、 林智信的藝術創作有他著念之處,他說:

「我始終抱持著修道家,『寒山拾得』的勸世金言玉律,不理是非,不求攀緣,不慕名利,只求創作的意念更加堅定,努力創作的成果更卓越,相信皇天不負苦心人,祂必然會賜予我,源源不斷的靈感智慧與信心耐力來實現我所有的願力。」

十六、 佛教對林智信的創作理念也是有很大的影響,林智信自己就說過:

「佛教的思想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示,我要學習佛教中那種超脫的思想與觀念,不受凡俗理念左右,要表現最深刻的人生。」

十七、 林智信在版畫創作的畫集自序文是這麼說的:

「我本著撫往追昔的情懷,抱著『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信念,緬懷著過去疼惜現今,而且感恩這土地孕育了我的藝術生命,滋養我長大自立,所以我喜歡以『臺灣鄉土』為素材來創作版畫。並願意以一位藝術文化的工作者,發揮關懷人文的精神,將自己親身經歷所見、所為以及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美好生活意態、景象用筆刀呈現出一幅幅畫作,並紀錄實情,為歷史見證,藉以廣為流傳,且和大家共勉分享,期盼這『鄉土』無聲畫面的訴說,能無形之中感染淨化民心、美化社會,讓臺灣從沉淪中再現光明,使明天會更好。」

十八、林智信貼心於台灣這塊土地,心繫時代的變遷

「我的版畫素材,大部分是描繪臺灣鄉土風貌及週遭生活環境況味為題材,因為我親生經歷了臺灣社會從貧窮落後的農業社會,轉行到富庶繁榮的工商業社會,乃至科技時代。將一一入畫,如同全紀錄台灣變遷的歷史。」

十九、 林智信的藝術創作是從版畫開始,然後逐步拓展他的藝術領域:

「我從事藝術工作,最早期是以指導兒童畫起家的,後來投入自己的藝術創作,先是水墨,再來是版畫、交趾陶、雕塑、琉璃,近些年來,則退而不休地專攻油畫,期間完成了費時二十年的408尺長《迎媽祖木刻版畫》,使我感到非常欣慰。雖然各類的創作技法不盡相同,但彼此之間卻可交融運用,讓我開拓廣泛的藝術視野,豐富我的藝術創作與表達能力。」

廿十、 林智信對待事情往往能夠吸取先進的理念來激勵自己

「現在的歐洲先進國家,不僅瀰漫著一股濃郁的人文氣息,更能散發出一種溫文幽雅的生活格調。如今有幸見識到如此優良風範,我更應該期許自己為臺灣藝術文化的發揚,再盡棉力奮進打拼,不停地堅毅創作永不懈怠。」

廿一、 林智信有他的工作堅持:

「人生一般最大的缺失是常為『五斗米而折腰』。如能勇敢拿出骨氣,面對現實的難關,把『吃苦當做吃補』,充滿自信心,毅力的奮鬥,困境將會迎刃而解。」

廿二、 林智信的藝術創作有他的遠見:

「我想要有宏大的人生觀,不只為今生今世而活,還要為往生不朽的事業作打拼!所作所為不但要能光耀門第、光宗耀祖,也不能虧待子孫,更要積極在歷史上留些綿延永續的藝術文化志業,這樣才不至於虛度人生。」

廿三、 「先賢有訓:『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芬;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而改節。』我遵奉此訓,鎖定目標,再創新作品裡,寓情於『土觀』感懷『親情』我酷愛木刻版畫,期盼本土文化藝術,能深植寶島,放眼國際,在既有的成果上尋求突破卻不忘本。」

林智信的藝術觀、人生觀給了我們所有人最好的啟示,只有不忘根本,才能創作出最出色的作品來,也只有立足於本土,才能不在國際社會上迷失自我。